我国植物新品种事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2/9/12 11:10:20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分享到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正如电影中所歌唱的,人们总喜欢用植物来比喻美好的感情和美丽的世界。随着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我国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发展也呈现出生机勃勃之势。

    “15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农林业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已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政策全面推进

    2011年9月,地处湘西南的一个偏僻乡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2号”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比普通水稻亩产高出两到3倍,创造了世界杂交水稻亩产的新纪录。目前,袁隆平已经拥有授权的植物新品种153件,而且正在培育更多、更好的新品种。

    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从当年10月1日起实施。1999年4月23日,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同日开始受理国内外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15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大大增强了育种者培育良种和申请新品种权的积极性。”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向记者介绍。

    15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逐步完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相继颁布了《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值得称道的是,2010年11月30日,在主管部门倡导下,首个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成立,并发布了《中国种业联盟自律维权公约》,促进了种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向广度、深度融合发展。在强化植物新品种权行政保护方面,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加大了对植物新品种权的行政执法保护力度。2011年,农业部分别在湖北黄冈、甘肃武威、湖南长沙举办了全国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执法现场会,有效遏制了侵犯品种权和制假售假行为,保障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在激励农林业育种创新,提升我国农林业核心竞争力,支撑现代农林业发展等方面的功效日益凸显。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15年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数量从1999年的115件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950件。近4年更是呈现连年增加态势,2011年农业部受理的农作物植物新品种申请量达到1293件,同比增长近20%;国家林业局受理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139件,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向国外申请植物新品种555件。

    正是基于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良好基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年迈上新台阶。2004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8年增产,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改善民生助力经济

    2010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中麦895”以1000万元价格,向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转让该品种在河南和江苏等省的独家生产经营权,创造了我国小麦品种技术转让新纪录。

    15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调动了育种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新品种的市场化转化运用,彰显了品种的市场价值,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除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之外,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四川宜宾市农科所等单位的单项品种权转让金额均先后突破千万元。

    同时,伴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实施,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销一体化的种子公司正在崛起,涌现出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国豪种业有限公司、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种子企业。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国家粮食安全、森林及花卉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增加,农民可选的品种增多,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授权品种应用面积迅速扩大。据农业部对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统计,近年来,授权新品种每年达到水稻当年的播种面积的21.6%,小麦播种面积的49.3%,玉米播种面积的55.9%,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同时,近5年全国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2011年,中国良种花卉出口金额为2.171亿美元,同比增长9.8%。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经过15年的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还有不少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专家认为,一是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相关配套法规中的实施细则、侵权处理规定、复审规定等亟待修订完善;二是需进一步提高新品种鉴定的测试技术水平和能力;三是亟待加强农林业行政部门的执法能力建设,强化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四是应深入开展种业知识产权战略、品种权制度的服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任重道远。”张延秋表示,要按照科学审批、保障权益、激励创新、提升产业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我国农林业植物新品种培育、保护、运用和管理四大环节,完善法规制度、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三大体系,提升政策研究、审查测试、行政执法和国际交流四大能力,大力营造公平公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社会氛围,全面提升我国植物新品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记者  赵建国)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