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创新改变生活】3D打印:维护健康,创造奇迹
发布时间:2017/4/19 10:13:25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男孩出生6个星期后出现呼吸困难状况,由于通往心脏及肺部的主要动脉错位,气管受到压迫,几乎每天都面临停止呼吸的危险,医生曾判定其不能活着走出医院。然而,3D打印技术使这名患者成功摆脱了病痛。

  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医疗中心在这个男孩的喉咙里植入了一个3D打印机制作的人工气管,帮助其正常呼吸。这名男孩的手术非常成功,目前已经能正常呼吸。在3D打印人体器官技术出现之前,患者只能通过器官捐赠或者干细胞培育进行治疗。

  3D打印是以三维设计模型为基础,通过软件分离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的方法,用3D打印的方法成型生物材料,特别是细胞等材料。此项技术可以用来制造人工组织、器官、假肢、手术导板等。目前,3D打印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一方面是通过患者病变部位扫描成像,利用3D打印机将二维图像打印成3D模型,让医生和病人更为直观地观察与沟通,并根据模型反应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手术方案,保证手术精度;另一方面,通过3D模型,利用特殊的材料打印活体细胞,在体外培育仿生器官及活体组织,再植入人体内。

  美国科研人员在《自然生物》上发布的报告显示,他们已成功用3D打印机制造出人耳、肌肉组织和骨骼。在动物实验中,这些组织与血管连接,具有了原组织的功能。最重要的是,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的尺寸、强度和功能可以应用于人体。

  目前,美国科研人员已经将3D打印机制造的人耳成功移植到了小鼠体内。在两个月时间里,移植的人耳形状未发生变化,器官内的软骨组织和血管已经形成。科研人员开展的另一项实验是将3D打印的肌肉组织移植到小鼠体内,两周后,实验证明肌肉组织比较强健,并足以维持其结构特点,支撑血管和神经组织的形成。此外,科研人员还进行了颚骨碎片的移植和试验,根据患者面部手术所需的骨骼大小和形状,用3D打印机打印出骨骼碎片,并将其移植入大鼠体内,5个月后,骨组织内形成了血管。

  3D打印领域在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发明人还非常注重专利布局,记者在佰腾专利数据库以“3D打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共有1万余件专利申请,其中,涉及3D打印器官的专利申请共有30余件,技术内容涉及人工器官的仿生构建方法、打印人类头部模型等。

  3D打印人体器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业内专家看来,该技术仍面临诸多困难,一些复杂的器官,如心脏、肝脏等,由于血管、细胞等组织分布密集,在没有完全获得此类脏器的信息情况下,打印出来的仿生品通常无法发挥功效。另外,3D打印过程原则上会对生物细胞的活性造成一定损伤,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处理,才能保存其较高的活性,控制好细胞所处的微环境,还需要足够的细胞培养液予以供给。目前,在实践中,若想解决上述问题,还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有专家指出,我们虽然已经能使仿生器官表面的细胞具有一定活性,但其如何进入具有一定厚度的器官内部,并将营养输送进去,使其从死体变成活体,则是科研人员需要攻克的方向。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尝试将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打印出来,并分布到器官的各个角落。(本报记者 冯飞 陈婕 通讯员 娄宁)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