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彩塑:演绎独特的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17/6/28 14:26:42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临近黄昏,细微而干燥的晚风吹入石窟,咣当咣当的敲击声逐渐减弱,史延春望着在夕阳余晖映衬下显得眉目愈发慈祥的释迦牟尼佛泥塑造像,欣慰地笑了。云冈石窟第十号窟原先的佛像已经在岁月的风霜下完全损毁,史延春带领团队,根据已有的资料,历经180个日夜,完成了这尊10米佛像的复制重塑,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得以更完整地延续。

  史延春是山西彩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所做的宗教雕塑以大型泥彩塑造像为主,历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云冈石窟、大同华严寺、五台山殊像寺等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及宗教部门的传统彩塑研究、复制与创作项目。

  “应该说,我既有传统美术的传承,又有当代美术的学习经历。”史延春向记者娓娓道来他的彩塑艺术经历。1980年,只有10岁的史延春就跟着从事彩塑、壁画制作的爷爷学习这门技艺;10年后,史延春与哥哥进入沈阳故宫博物院开始了文物维护的工作;其后,他又辗转到江苏制做雕塑、壁画。1998年,已经小有名气的史延春受山西文物部门邀请修复古塑,他被山西丰富的彩塑文物深深地吸引,决定留在山西,从古代文物中汲取养分,丰富他的彩塑技艺。

  翻开史延春制作的彩塑及壁画作品集,创作者当时的思路、理念透过纸面呈现在记者眼前。关公塑像在史延春的塑造下拧起长眉、手拨长须,单腿上翘,既有其性格之忠厚,又含武将之威仪;史延春用1.5米和田玉雕塑展现的渡海观音衣纹轻薄,仿佛随风而动,尽显飘逸之感。在史延春设计并制造的一处山室内佛造像彩塑群中,18米高的佛像在山坡上,居于正中,70余尊3至4米高的小菩萨像根据山体结构分布在旁,山壁绘以壁画,立体感十足,非常壮观。“我用钢架解决了大型雕塑群的结构问题,选择雕塑色彩时充分考虑了当下的艺术审美,并特意运用每个季节不同舞美灯光营造立体效果。”史延春向记者介绍。

  “非遗应该是活态的传承,除了延续祖上交给我们的这门技艺以外,我们还应该赋予其具有当下特色的新面貌并流传给后人,我想这是非遗传承人应该做的事,是一种责任。”史延春认为延续传统不意味着作品没有当代性,我们每一代都将成为下个时代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再加上当代文化的影响,在制作作品时就不可能只是单纯对传统复制,传承人应该在延续传统的脉络上继续创新。

  为了将彩塑的技艺发扬下去,史延春近年来开始了他的教学之路。除在山西长治彩塑艺术研究院带出20余名徒弟外,他还应邀在一些大学的非遗班授课,并在南京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校开设本科课程。一次,当史延春讲课结束后,一名学生对他说:“您教的内容将原来所学的观点都打破了,有些不能理解。”这让史延春印象深刻。“其原因在于现在美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接受的是西方美学学习体系,接触东方美术及雕塑方法太少。西方美术主要以写实为主,而我国传统彩塑则更注重写意,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史延春告诉记者,非遗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我国古人所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非遗不应只存在于街巷,局限于民间,更要走进校园,将这项艺术展现在下一代面前。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增强年轻人对其的认同感,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采访感言

  正如史延春所说,非遗的传承和文化一样应该是多元的。新时代里,他不拘泥于对先人技艺简单延续,而是在不断地学习、求索中将彩塑的古代气韵中注入了一抹当代艺术的风华。从史延春身上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一名非遗传承人对于艺术与文化的不懈追求与最深切的热爱。(本报记者  吴 珂  通 讯 员  王 瑞)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