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感冒制药领域我国专利实力不俗
发布时间:2017/7/14 11:02:32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金银花为中国35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常用于治疗温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炎等疾病,为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本文中,笔者从多个角度对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国内外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

  专利申请快速增长

  为获取全面准确的专利信息数据,笔者对世界范围内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检索,检索范围是2017年6月9日以前(包含当日)全球公开的专利文献。

  从全球专利申请趋势来看,1990年开始出现将金银花作为主要成分应用于感冒制药的专利申请。2003年之前,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呈缓慢增长,2003年,我国突发“非典”疫情,作为卫生部公布的“非典”处方必含中药成分,金银花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专利申请数量激增。“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量增长态势趋于稳定。2009年,墨西哥首先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中国出现金银花抢购风潮,金银花及其制药产品价格暴涨,再次引发了金银花治疗感冒的研发热潮。2009年至2014年,相关专利申请量总体呈快速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高达22%,2014年相关专利申请量达到150件。受专利公开延迟的影响,2015年后的专利申请量统计不全,因此笔者对此阶段专利申请趋势不进行具体分析。

  目前来看,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专利申请主要受理国为中国,占申请总量的95%。笔者深入分析相关专利申请发现,在华申请中仅有3件专利申请为韩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国的申请人在中国提交,其余均为中国申请人在本国提交的专利申请。其他国家关于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很少,仅占申请总量的5%,其中美国、韩国和日本申请量相对较多。韩国和日本作为金银花的种植地,具有产地优势,且日本、韩国与中国临近,深受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因此较其他各国在中医药领域具有研发优势。中医药起源于中国,虽然该行业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外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呈增长趋势,但从专利数据信息来看,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市场仍主要是中国。中国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对关键技术建立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其他国家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较大。

  从中国申请人的相关专利地域分布来看,中国申请人共提交相关专利申请1085件,在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98%,中国申请人向其他国家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仅为22件。相对专利申请总量来看,中国申请人在国外布局的专利数量较少,中医药领域的技术优势在海外专利布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美国、韩国和日本对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且其市场空间必然会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应用的普及日益扩大,中国申请人应加强在这3个国家的专利布局,利用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先机。
应当扩展海外市场

  从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主要申请人来看,排名前九位的申请人均来自中国,其中以企业申请占主导,个人申请、院校申请各仅占一位。

  排名第一位的青岛联合创新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专利申请量为9件,专利申请均处于审查阶段。江苏康缘药业、北京以岭药业和吕银兰的专利申请量均为6件,并列第二位。北京正大绿洲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拥有1件有效专利,4件专利因未缴年费权利终止。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交了5件专利申请,申请主要集中在2007年和2009年,均为有效状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暨南大学和漳州片仔癀药业并列排名第四,均拥有4件专利申请,暨南大学和漳州片仔癀药业均拥有1件授权专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相关专利申请处于驳回或撤回状态。综合来看,虽然中国在金银花感冒制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较多,但专利申请集中度并不高,在金银花感冒制药领域并没有绝对优势企业,企业相关专利申请量均未超过10件。

  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均为发明专利申请,截至检索日前,处于审查状态的专利申请为389件,占在华专利申请总量的36%,且主要集中在2012年以后,申请量处于快速增加的阶段;处于无效状态的专利申请为499件,占在华专利申请总量的50%以上,无效专利中一半以上为撤回申请;有效专利为200件。

  综上,“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带动了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应用,近10年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也大体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从专利申请来看,国外专利申请量较少,中国在金银花感冒制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绝对主导地位,但对于海外专利布局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笔者看来,我国中医药行业一方面应加大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研发投入,严把专利质量关,加强专利转化能力,形成符合注册标准的可市场推广的中成药,并加大海外专利的布局力度,形成完备的专利保护网;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中药行业对金银花在感冒制药领域的应用仅主要瞄准国内市场,造成此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对中药药理以及植物药质量控制的理念差别。因此,我国中医药行业应积极与国外主流市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与沟通,使其对中医药理论和应用有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马鹏岗)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