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的创新梦
发布时间:2017/7/18 9:50:34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顺利贯通,距离通车又近了一步。面对此情此景,无数建设者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称中交一航局)技术员刘昊槟就是其中之一。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中,按照规划将采用人工岛围护结构设计和施工的方案,120个超大钢圆筒的振沉难度远远超出一般的结构施工。刘昊槟说,人工岛围护结构的钢圆筒,最高的超过50米,重量达到550吨以上,若以3米为一层计算,这个插入海底的巨型钢圆筒约相当于17层楼那么高,而120个钢圆筒的总重量是6万余吨。

  为了全面掌握和解决施工中的难题,刘昊槟翻阅资料,虚心向专家求教,同时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在一系列施工技术中,钢圆筒定位是最大的难题。那段时间,刘昊槟不仅在现场反复观察揣摩,而且连走路、吃饭、甚至睡觉都在思考解决方案,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划满了各种实验方法的施工设计图。在创新中优选,他终于确定了初步施工工艺方案。最终,由他主持拟定的“钢圆筒振沉工法”,通过了交通部的两次专家技术论证评审,获准实施。

  施工开始的那段时间,刘昊槟放心不下,与工人们一起全程吃住在海上施工现场。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刘昊槟兢兢业业地奋战在伶仃洋上。结合施工实际,他在一些细节上同样创造了新的奇迹,不仅施工质量有了提高,施工速度也越来越快,创下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传奇。

  今年34岁的北方小伙刘昊槟,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洒在伶仃洋上。与港珠澳大桥结缘的11年里,他与同事一起开发了一系列施工新工艺,提交中国专利申请70余件,也获得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如果不是港珠澳大桥,我也许不会有这么精彩的人生。”平实的言语,就是他作为一名创新者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本报记者 赵建国)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