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7/8/14 15:41:37来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2016更新版》研究报告述评

  【编者按】 2016年9月,美国商务部经济和统计管理局(ESA)、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联合发布了《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2016更新版》研究报告,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是继2012年《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报告后,美国发布的第二份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为视角,全面评估知识产权制度对美国经济总体影响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4年美国共有81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造产值6.6万亿美元,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38.2%。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2790万个,占全部就业岗位的18.2%。本期信息速递对该报告进行概述,并提出该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发达国家为抓住全球范围内技术大变革的机遇,建立起适应产业革命的新的竞争优势,更加注重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在此背景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进入人们的视野。2016年9月,美国商务部经济和统计管理局(ESA)、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联合发布了《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2016更新版》(下称“2016年报告”)研究报告,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是继2012年《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报告后,美国发布的第二份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为视角,全面评估知识产权制度对美国经济总体影响的研究报告。

  一、报告内容概述

  2016年报告指出,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成为美国经济主要的、不可或缺并持续壮大的一部分。未来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2016年报告运用美国专利商标局和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确定了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并分析了上述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认定

  美国2012年报告认为人均知识产权拥有量高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2016年报告仍沿用2012年的定义,将数据考查范围扩展到2009-2013年,共认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81个。以下为不同类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具体组成:

  1. 专利密集型产业

  2016年报告在收集、整理了2009-2013年相关数据后,计算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下各产业的专利密集度,具体计算公式为:某产业专利密集度=专利总数/从业人员数。最终,定义专利密集度高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46.20)的25个产业为专利密集型产业。上述产业及其专利密集度见表1:

              

  由表1可知,2012年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几乎都出现在2019-2013年数据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中,唯一的例外是“树脂、合成橡胶及人造纤维”,没有出现在此次名单中。但就整体而言,专利密集型产业名单变化不大。

  2. 商标密集型产业

  商标密集型产业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计算商标密集度,高于样本平均值的产业为商标密集型产业;二是2009-2013年注册商标最多的50家公司,其所处的产业为商标密集型产业;三是随机抽样,任意抽出了2013年注册的194326件中的300件,整理出每一个产业的商标登记注册数,计算各产业商标登记注册数的均值及标准差,最后定义商标密集型产业为商标注册数大于均值加两个标准差的产业。依照上述三种方法,最终确定66个商标密集型产业如下表所示:

              

  3. 版权密集型产业

  版权密集型产业的方法也是建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测量基于版权的产业的经济贡献”的基础之上,即创造和生产版权相关产品的产业。最终确定13个版权密集型产业如表3所示:

              

  整体而言,在所有81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商标密集型产业占绝大多数,达到66个。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产权密集型产业间存在交集,有15个产业同时为专利和商标密集型产业,8个产业同时为商标和版权密集型产业。此外,也有部分产业只属于某一类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如有43个产业只属于商标密集型产业、10个产业只属于专利密集型产业、5个产业只属于版权密集型产业。

  (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

  1.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贡献

  与2010年相比,2014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造的产值和占GDP的比重均有大幅度的提升。2014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造产值为6.6万亿美元,比较2010年的5.06万亿美元,增长了1.5万亿美元,增幅为29.4%。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34.8%上升到2014年的38.2%。其中,商标密集型产业创造产值从2010年的4.5万亿增长到6.1万亿,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30.8%上升为34.9%;专利密集型产业创造产值从2010年的7630亿增长到8810亿,但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5.4%下降为5.1%;版权密集型产业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4%上升到5.5%,具体见图1:

              

  2. 知识产权收入

  2012年报告中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认定,主要是产业内人均知识产权拥有量,缺乏对知识产权产生的收益的考量。用收益来界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比较难,考虑到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特征,很难区分哪部分收益是由知识产权直接创造的。较为合理的方式为,确定产业内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所有收益,包括所有可衡量的和不可衡量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收益,进而计算知识产权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而确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表4呈现的是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拥有知识产权相关收益的28个产业。其中6个产业(表4字体加粗部分)知识产权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28个产业平均值(11.3%)。在所有28个产业中,共有15个产业也位列之前被认定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人均知识产权拥有量方法)。

              

  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收入进一步划分,2012年,28个产业产生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共1152亿美元。其中“电影及视频业”知识产权许可费用位列第一,达到416亿美元,“有线电视和其他订阅节目”、“非金融无形资产租赁业”位列二、三位。上述三个产业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占到所有产业知识产权许可总额的78%,占到所有28个产业总收入的50.7%。

              

  根据人均知识产权拥有量认定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的份额。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总的商品出口额从2010年的7750亿万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8420亿美元。但是,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额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这导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10年的60%下降到2014年的52%。2014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商品进口额为13910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没有变化,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商品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从2010年的69.9%下降到2014年的59.3%。

  (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美国就业的贡献

  1. 就业机会

  2014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直接创造就业机会2790万个,间接创造就业机会1760万个,总共创造就业机会4550万个,占美国就业总量的30%。具体到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商标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数量最多,从2010年的2260万个就业机会上升到2014年的2370万个就业机会。版权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从2010年的510万个上升到2014年的560万个;专利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从2010年的380万个提升到2014年的390万个。在81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23个产业在多类别中均上榜,如“媒体和影音设备制造”,既是专利密集型产业也是商标密集型产业。上述23个产业共提供就业机会550万个。

              

  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自主创业实现就业达到240万,占到就业总量的8.5%。与之相反,在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自主创业占就业总量的比例,从2010年的8.8%下降到2014年的7.2%。具体就业分布见图3:

              

  图4反映了过去25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就业的增长情况。199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就业人数与2010年人数相差不大,20世纪90年代就业率出现大幅度增长,但在21世纪前10年,就业率大幅度降低。从2010年开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有所回升。2010年到2014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就业率增长了6%,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商标密集型产业和版权密集型产业就业。金融危机后,专利密集型产业就业有小规模的提升,这也反映出专利密集型产业大多为制造业。2010年至2014年,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的同时,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长的速度略快,高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2%。这使得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率,从1990年21%,到2000年的20.6%,2010年的18.8%下降到2014年的18.2%。

              

  2. 薪资水平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提供的薪资明显高于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2014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平均周薪达到1312美元,比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平均周薪896美元,高出46%。其中,专利和版权密集型产业的薪资增长幅度更快,分别为74%和90%。在三种类型知识产权中,版权密集型产业薪资最高,商标密集型产业最低,但均高于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3. 教育程度

  201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但在2015年这一差距逐渐消失。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拥有本科学位的人员比重从2010年的42.4%下降到2015年的39.8%;而在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拥有本科学位人员的比重从34.2%上升到38.9%。具体到三种类型知识产权,商标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为36.6(2010年这一比重为38.8%);版权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为66.4%(2010年这一比重为61.2%);专利密集型产业中比重为41.7%(2010年为38.7%)。整体而言,版权密集型产业文化水平最高,有20.7%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仅有1.6%只具备高中学历。专利密集型产业本科以上人员比例最低,为41.7%,但仍高于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二、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2016年报告,再一次有力地论证了知识产权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为美国制定、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对我国也具有积极启示。

  (一)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揭示了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表明了知识产权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引领作用

  针对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学者们量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测度了知识产权对经济的影响,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上述领域还存在一系列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现实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知识产权对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正面刺激效用?相关效用在不同的产业环境、经济背景下是否存在差异?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革和国际知识产权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能力如何影响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上述问题的研究,对于挖掘我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美国2012和2016年报告,将知识产权与产业紧密联系,并有力论证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这为我们研究知识产权对经济的贡献提供了基于产业的新视角。只有深刻理解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效应,才能在此基础上营造有效的制度环境,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与此同时,高质量、高价值、高效益的知识产权不足,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期待仍有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面对国际经济深度变革、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知识产权国际制度不断完善等新形势,都迫切需要通过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来应对挑战。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产权强国应当具备制度建设完善、创造能力领先、产业发展先进、环境治理优良四个基本特征。其中,产业发展先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是知识产权制度价值目标的实现路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以专利、商标和版权为核心内容,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而形成的系列化、品牌化的先进产业。在知识产权强国中,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在外贸出口中的占有率高,对劳动就业的提供率大。因此,需要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培育、发展开展专题性研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手段的引领扶持作用,促进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构建符合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及服务体系

  现代产业发展以创新为核心,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水平成为现代产业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当前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支柱,发达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产业升级,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而言,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要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产业公地”建设。现阶段,建议选取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聚集区。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区域特色,建立一批区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政府结合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聚集发展特点,综合运用教育、税收、金融、补贴、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政策,调整产业公地内结构布局,完善产业链。政府应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配套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激励和优惠措施,完善知识产权集群服务体系,形成包括代理服务、信息检索、软件研发、预警分析、价值评估、交易、融资、战略研究、法律援助、宣传培训在内的知识产权服务链,为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构建一站式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漆苏 供稿)

  本文仅代表研究基地专家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