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生活 开启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17/12/18 10:26:48来源:温州日报分享到

  在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节气与养生”——2017温州端午民俗节庆活动中,市民近距离感受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魅力,切身体验端午的节日习俗。

  非遗,正以一种活态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滋长。

  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2017年是积极有序的一年。自从3月8日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正式亮牌以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健康运行的轨道,形成了非遗保护融入百姓生活,以非遗工作者为主力,非遗传承人、社会团体、民众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新局面。

  非遗融入生活

  重塑文化品位

  温州首届摄影艺术节于10月8日在杨府山公园圆满落下帷幕,在这场温州摄影界的集体大阅兵中,国家摄影技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摄影专业指导师叶君奋参展的专题《影像非遗》尤为瞩目。这些作品从叙事视角对非遗名物、场景和人物所作客观准确的陈述,唤起市民对非遗的强烈神往。

  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正在时代的版图上,寻找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而我市这一年推进的各项活动,正彰显非遗跟随现代步伐走出新姿态——

  温州鼓词“瑞安现象”阮派艺术研讨会聚集曲艺界大师,研讨阮世池先生从艺76年来在曲艺创作及表演方面的艺术成果;平阳县非遗专场活动将南湖马灯戏《跑马》、民间木偶戏等非遗节目精彩呈现于舞台;“我寄相思于何处,他乡明月庆中秋”——温州非遗走进新温州人专场活动展示了莲花、非遗美食等;苍南木偶戏等非遗走进龙湾区蒲江街道蒲江社区,深受百姓喜爱……

  事实上,不少非遗项目是在历史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让人民群众成为非遗保护的直接受益者,非遗项目才更有生存的活力。

  不仅如此,创意也能让非遗展现新的活力,让百姓生活焕发风采。

  众所周知,夹缬在浙南地区就以婚嫁被的形式流传下来,并运用到衣饰上。如今,由于大众审美观念与以往不同,已经很少有人将一大片夹缬布穿在身上。为了让夹缬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2015年底,苍南新锐创意设计师叶丹尝试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将快消失在大众视野的夹缬重新拉回到人们视线中。以他为首的文创团队打造“缬韵”品牌,设计了夹缬书签、夹缬首饰、夹缬服饰等。这些产品借助古老传统技艺“夹缬”之工艺,秉承“致意传统,创意再生,享匠品生活”之理念,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开展校地合作

  非遗薪火相承

  今年10月,“浙江好腔调·东瓯韵致——2017温州传统戏剧展演大学城专场”在温州大学育英大礼堂里粉墨登场。这场戏曲盛宴,为1200余名师生送上了苍南八仙戏《文明八仙》、平阳和剧《浮缸》选段、瓯剧《水牢》等。温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张纯芳表示,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彰显传统戏剧保护的整体面貌和复兴活力,让传统戏剧焕发新的魅力。

  开展校地合作,打造品牌活动,是我市非遗工作的重头戏。6月份以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先后与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城市大学、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大专院校联合举办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培训班、非遗创新设计论坛、温州市传统戏剧展演活动、非遗进校园专场演出等活动。积极协助温州大学成教学院成功申报并承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雕传承培训班,大力推进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倡导的校地合作工作。

  非遗传承,人人有责。这不是一句口号,早已化为行动。我市大力推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市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进各县(市、区)各部门的合作。与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以“非遗就在身边”为主题的第四届非遗主题征文活动。以点单服务的方式,与各中小学联合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80场(次)。与县(市区)文化部门联合承办了“振兴浙江曲艺暨浙江省曲艺三进活动”温州鼓词、渔鼓、温州莲花等曲艺专场演出四场,观众总数近两万人次。由此一来,多渠道推动,逐步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深化保护理念

  拓展传播途径

  近日,温州市非遗中心相关人员到泰顺县进行长达12个小时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拍摄。在这场拍摄中,通过对泰顺县市级非遗项目“泰顺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叶其贡、林远志、林祥家、林须叠等四位传承人一对一的访谈,全面梳理了该非遗项目的主要事迹、师承关系、专业成就、目前处境、日常生活以及泰顺布袋木偶戏的历史渊源、文化意蕴、相关风俗、传承与保护等。

  今年以来,我市开展非遗濒危项目口述史拍摄,对布袋戏、渔鼓、石雕、马灯戏、和剧、卖技、彩石镶嵌、永嘉乱弹等16个项目20余位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拍摄,搜集有关历史资料100多万字。这种方式,对“非遗”进行抢救性记录,对我市非遗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作为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今年在各类国家级非遗博览会、非遗交流活动中崭露头角,成为传播我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木活字印刷术、彩石镶嵌、阿红鱼丸等亦相继被邀请上央视《家有传家宝》《探索与发现》《消费主张》等栏目;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国际非遗博览会、文化部在香港举办的“根与魂——忆江南 浙江省非遗展”活动、义乌文交会、浙江非遗博览会等展览展演活动,其中黄杨木雕、瓯绣项目传承人分别在国际非遗博览会上评为“新生代工匠之星”和“新生代手艺之星”;乐清民歌对鸟、苍南道教音乐项目获全省传统音乐非遗薪传奖。

  温州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瓯越文化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为了进一步规范保护措施,我市起草并出台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管理方案 》《温州市代表性传承人考核评估办法》《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规范化的新格局。(华晓露)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