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点亮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17/12/29 9:54:12来源:中国文化报分享到

  ——第三届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侧记

  12月23日至24日,由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四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湖南长沙举行。从湖湘风情、赣鄱雅韵到荆楚文化、皖域文脉,61个非遗项目、113名非遗传承人、2000余件展品,共同诠释了“非遗点亮美好生活”的主题。

  非遗精品来“湘”会

  第一次参加湘赣鄂皖非遗联展的湖南保靖“比耳本顺”竹编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元飞没想到自己的竹艺作品这么受欢迎,开展不一会儿就销出了几套精美的茶具。“接到参展通知后,我们为这次联展专门加工赶制了一批茶具、果盘、小箩筐、茶杯垫等,然后集中打包,坐了7个小时的大巴来到长沙。”姚元飞说,希望将来有更多机会参加此类活动,让更多人认识湘西大山深处的传统手工艺。

  从江西远道而来的乐安蛋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兆庆也精心挑选了28枚蛋雕作品参展。“我带来了7组不同题材的蛋雕,囊括了江西的登仙桥大捷遗址、传统古村落流坑以及带有湖南、湖北、安徽三省文化元素的作品。”在邹兆庆看来,湘赣鄂皖非遗联展不仅是非遗技艺与作品的展示平台,更是四省文化交流互融的友好桥梁。

  在安徽花山剪纸技艺的展位墙上,贴满了花山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学华近期以党的十九大为主题创作的剪纸作品。“这次来到湖南参展,我还打算去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为我的创作进行采风。”张学华说。

  湖北麦秆剪贴代表性传承人邓小军挑选了20余件大小不一、题材丰富的作品来到长沙。“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等题材外,我还挑选了现代人物剪贴画,以展示麦秆剪贴技艺近年来的创新发展成果。”邓小军说。

  传承创新显活力

  “绣动物得用毛针,能将动物毛发调和得绚烂、自然、美丽。”湘绣“绣娘”王参文一边一针一线地绣着孔雀图,一边给观众讲解湘绣的相关知识。“看到大家这么喜欢湘绣,特别是很多年轻人来咨询,我心里特别高兴。”她说。为了这次联展,这个“90后”姑娘可花了不少心思,由她负责挑选的20余件展品中有不少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诸如书签、项链、发卡等。“现在是冬季,不少人穿上了臃肿的毛衣与羽绒服,如果佩戴上有湘绣元素的项链,会显得特别有精神。”作为年轻一代湘绣传承者,王参文认为湘绣不仅要好看,也要好用,在传承保护非遗的同时应推动非遗积极融入现代生活。

  同样“玩转”创意的还有侗锦织造技艺。时尚大衣、可爱抱枕、精致风铃、实用相机带……侗锦织造技艺的展位如同一个小型家居市场,所有展品上都嵌入了花木形、物器形、几何图案等样式的侗锦图案。“这次展出的四大系列77件作品,是我们与侗锦织造技艺普及培训班学员花了40天时间分工完成的。”怀化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大四学生陈栋波介绍,这些展品都是侗族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的产物。

  “除了传统竹艺品的展示,我们还特意带来了竹编帽子、竹编字画、竹编茶具等系列展品。”姚元飞介绍,他与父亲姚本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3年前建立了湘西州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艺合作社,带动了当地50多位村民学习竹艺。他们在传统竹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目前已经开发出8个系列近百个品种。

  传递非遗“接力棒”

  湖南展区的岳州窑烧制技艺展位前,围满了跃跃欲试的小朋友。“先把大拇指放在泥巴中间,等碗口的形状出来以后再用双手扶着外面,不要太用力。”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4岁的刘子怡很快就捏出了一个小碗。

  “为什么要用筛子筛茶叶”“怎样才能把一块木头雕刻成一位惟妙惟肖的瑶族姑娘”……本次非遗联展的活动现场总能听到这样稚嫩的声音,不少家长趁着周末带孩子来感受非遗的魅力。特别是花山剪纸技艺的展位,人气始终不减。据了解,为了普及、推广剪纸技艺,从事幼儿教学30余年的张学华举办了剪纸公益班,把剪纸艺术带进了当地学校,先后教过5000余名学生。“现在我同时在10个学校教学生剪纸,这次参展我专门向孩子们请了假,他们都说让我快点回去呢。”张学华说。

  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非遗推广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建立了祁门红茶免费体验馆,还与当地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先由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在学校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再邀请学生到体验馆感受17道制茶工序和泡茶技巧。就在参展前一天,当地还聚集各乡镇茶艺高手,举办了祁门红茶茶艺大赛。“将非遗推广到学校,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才能让非遗真正地活起来。”王昶表示。(记者 张 玲 通讯员 贾 艳)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