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诺贝尔奖论英雄
发布时间:2018/1/11 10:16:0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2017年度诺贝尔奖名单日前揭晓!2017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3位科学家,他们发现了控制人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成功揭开人体生物钟的奥秘;化学奖授予了冷冻电子显微镜的研发者,其技术可以让细胞的各个角落没有秘密可言;物理学奖则归于引力波的发现者,他们印证了爱因斯坦一个世纪前的预测,为人类认识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窗口;而文学奖则颁给了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诺贝尔奖委员会褒奖其作品“发觉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和往年一样,人们为科学领域即将引发的革命欢呼鼓掌,为人文作品作出的新鲜洞察啧啧称道,同时也将此前呼声高但却未能获奖的竞争者编成段子进行调侃,“心疼村上春树”便是最好例证。但是,当诺贝尔奖尘埃落定后,如果人们的记忆中只能留下获奖者的丰功伟绩和失利者的遗憾落寞,恐怕并不符合诺贝尔用奖项来推动人类进步的初衷。诺贝尔奖是颁给为人类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并非唯一作出贡献的人。诺贝尔奖所肯定的重大发现要转化成一般性知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正是许许多多、兢兢业业的创造者将这些突破性成果一步步夯实,用创造力筑成的砖瓦在其根基上一块一块垒起摩天大楼,才将抽象宏大的理论转化为人人都能受益的实践运用,这种微小又无名的创造力同样值得人们给予敬意。

  试想人们明白生物钟背后的机制,之后却无法找到可以调整时差的药物;试想人们可以观测到细胞的每个角落,之后对控制细胞的老化却始终无能为力;试想人们相信黑洞碰撞可以向外辐射出引力能量,却注定永远在宇宙中寸步难行……即便有诺贝尔奖加持,却依然无法带来切实改变。国人常常讨论为什么中国迄今只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却很可能不知道中科院院士、岩体力学专家何满潮经常下到1000米深的井下,每年的大半时间都在全国各地矿山度过,研发出多套大变形灾害机理实验系统,降低了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几率与煤炭开采成本;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培育出米质优、抗性好、产量高的红莲型与马协型杂交稻,已累计推广近1亿亩;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十年如一日专注特种润滑材料研究,完成了航天航空所需的多种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任务,正在对海洋装备的防腐材料展开新一轮攻坚……

  历史长河中,对科技发明与文学创作的褒奖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人类朝着最有希望的地方迈进,但茫茫寂寥河面上星星点点的渔火同样照亮了我们的前进之路。获得崇高声望的诺贝尔奖认可固然是丰功伟绩,但还有许多不务声名、努力让渔火绽放出灯塔光明的创造者在埋头苦干,他们迸发出的创造力同样值得我们为之鼓劲喝彩!(方 桥)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