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对接市场需求 构建特色转化模式
发布时间:2018/3/15 16:45:3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重大突破!近日,天津大学“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入选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该技术可通过对染色体中的基因组进行重新设计和排列,让染色体在保持活性的基础上,按照人类意愿实现预设的功能。目前,天津大学已经通过这项技术,设计合成了2条酿酒酵母染色体,开启了人类设计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新征程。

  “该技术可广泛用于医药、疾病诊断、化学等多个领域,甚至有望对治疗癌症等大片段基因缺失的疾病产生重要意义。”该项技术的主要负责人、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表示,围绕相关技术其已进行了一系列的专利布局,下一步,他将带领研发团队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未来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事实上,这只是天津大学科技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天津大学立足产业创新、扎根市场需求,建立了网络化的转移转化体系,探索出了技术经纪人、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特色转移模式,打造出了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局面。

  谋篇布局 建立转化体系

  2017年,在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天津大学的成绩喜人--获得了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外观设计优秀奖,获奖总量居全国高校首位,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一。此外,元英进还向记者展示了另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底,天津大学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累计达4535件,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列;从1989年至2016年,天津大学累计获专利奖项25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三。元英进坦言,天津大学这份亮眼的专利成绩单就是学校重视产学研工作和科研工作质量不断提升的直观表现。

  据了解,近年来,天津大学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方针,组建了一批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围绕“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世界前沿技术领域等展开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开展,随着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松绑’,天津大学也推出了一些有效举措。”元英进介绍,在规章制度层面,天津大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真正让科研工作者尝到了“甜头”,如《关于鼓励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中,将成果转化收益的92%归科研团队,而国家相关文件对这一标准的规定是不低于50%。在体系建设层面,天津大学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网络化的技术转移体系,真正实现了“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其中,天津大学在学校总部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总揽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布局和整体规划;在地方建立了5个区域研究院、35个技术转移中心,将自身的优势学科与地方支柱产业相结合,深入一线市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与国内外企业建立了65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把脉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科研与人才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大学还格外注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于2010年设立了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15年组建了天津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基地。天津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俞风雷表示,研究基地是天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智库担当,培养了一批专业素养极高的后备军,同时也为行业输送了诸多专业人才。

  特色模式 聚焦市场需求

  目前,天津大学以区域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为依托,搭建起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与需求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将天津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比作人的身体,那上述机构就是支撑身体的躯干,而打通身体关节让其生动运转的就是天津大学打造的技术经纪人团队。目前,随着工作模式的逐步创新与经验的积累,技术经纪人已经深入到天津大学“身体”的毛细血管之中,盘活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棋盘。

  2014年,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不久就做了一件“新鲜事”,向全国招聘了一批专职为教师服务的技术经纪人,当时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高校教师的任务是潜心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而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应该有专业人士来承担。”元英进表示,技术经纪人的职责是为高校和企业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为双方提供、传递技术转移供需信息,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提供法律咨询、商务谈判、科技融资等服务。技术经纪人可以将学校的研发成果带到企业一线,更重要的是将一线的市场需求传递给科研人员,拉近科研人员与市场的距离,让学校能针对市场需求展开研发工作。

  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带领的科研团队就是首批受益的科研团队之一。2005年,他们研发出了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妙手”,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经过10年的技术更新,“妙手”进阶到了“妙手S”版本,技术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量产和后续研发阶段,王树新想要找企业合作,却遇到了困难。最终,在技术经纪人的帮助下,2015年,天津大学将该专利以1000万元的价格与某企业达成了专利许可协议,企业还提供了30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共建微创手术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

  以质为先 专利保障落地

  近年来,天津大学围绕国家重大发展计划、产业发展需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CARE(座舱空气环境)科研团队为国产大飞机C919安上了“呼吸系统”,智能电网项目辐射到全国200多个省市,第三代水下滑翔机“海燕”冲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事实上,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都离不开天津大学所有科研人员对专利的高度重视,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等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服务引导。

  天津大学研发团队的专利工作起步较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较强,但在早期,有些研发团队在专利布局方面遇到了难题。他们发现,每针对一项创新技术提交专利申请之后,国外竞争对手就会在此技术的外围进行专利布局,对该技术逐渐形成围堵之势。面对此情况,天津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迅速调整策略,组织了专家团队进行专利分析、制定应对策略,围绕相关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国内外专利布局,有效保护了创新成果,从此也树立了“专利群”的布局理念。

  “专利布局并不是一拍脑门,发现一个创新点就去提交专利申请,而是应该在技术研发之初就形成专利布局策略。目前,围绕科研项目,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专利群’的布局策略。”天津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该理念落到实处,形成高质量的专利布局,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与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合作,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代理人团队,学校定期对与其合作的代理机构和代理人进行考核。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还会充分利用外部专家资源,围绕专利质量评估、专利布局策略改进、竞争对手专利分析、国际专利布局等方面展开交流,以全方位提升天津大学的专利申请质量。以国产大飞机C919座舱环境控制系统为例,天津大学的CARE科研团队已围绕核心技术提交了20余件专利申请,其中已有12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获得授权。为了提升专利管理工作效率,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还自主开发了适合天津大学科技工作需求的信息化系统,以实现专利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体系化。

  “围绕核心技术打造‘专利群’以形成严密保护网的布局策略,已经深入到学校每一项创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元英进表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不仅要求科技创新贴近产业需求,也需要专利的有效保护,高质量的‘专利群’布局策略是护航成果落地的重要因素。下一步,天津大学将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为抓手,让更多、更有前景的科技成果走进市场应用环节。(记者裴宏 刘叶婷)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