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0/1/15 15:34:06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吊脚楼参差错落,石板桥小巧别致,蓝花布古朴典雅……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游客们对着展馆中一件细土布底料、木质外框装裱的《蓝花布系列》湘绣作品称赞不已。作品的主人,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的传承人黄笛。

  “湘绣包含72种针法,《蓝花布系列》采用掺针、游针、交叉针等针法,通过在刺绣工艺上做‘减法’,以留白的方式体现整幅作品自然淳朴的韵味。”黄笛向记者娓娓道来。据介绍,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与苏绣、蜀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其通常以丝绒线绣花,绣品绒面的花型具有真实感,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因出生在有着“中国湘绣之乡”之称的长沙市沙坪镇,黄笛从小便跟随家人学习湘绣技艺。1986年,她的父亲在当地创办了第一家湘绣厂——长沙沙坪湘绣厂(今长沙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她也成为26位参与者之一。画稿、刻版、配色、刺绣,年仅17岁的她在厂里身兼数职。“越了解湘绣越觉得掌握这门技艺不仅需要传统经验,更需要有专业知识。”黄笛告诉记者,为了发扬这门手艺,在湘绣厂办厂第二年,她便考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设计。毕业后的她回到湘绣厂,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湘绣创作上。

  通过将设计融入湘绣之中,黄笛渐渐领悟到创新在发展这门技艺中的重要性。“湘绣的题材分山水、花鸟、人物、走兽这四大类,在题材上的创新空间已经很有限,于是我便思考如何在其他方面进行创新。”黄笛回忆,令她倍感欣喜的第一次尝试,是在改进传统手工绘画技艺方面。作为湘绣的第一道工序,绘图制稿是湘绣创作中关键的一环。然而,传统手工制稿并不能满足湘绣产业化的需求。带着这一问题,经过多次尝试,2003年,由她负责实施的《电脑设计与喷绘技术在湘绣领域中的应用》项目完成。通过电脑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湘绣制作的效率。

  科学技术在湘绣中的应用,坚定了黄笛继续创新的决心。“在一次新型材料博览会上,我发现了一种轻薄的锦纶蚕丝。当时,我就想着能不能以这种材料为底料进行创作。经过一年多反复拆反复绣的过程,我研发出‘蝉翼绣’的绣法。通过新绣法与底料的融合,作品整体展现出空灵、飘逸、通透的美感。”黄笛说,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她于2016年就该技艺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并于2018年获得授权。“不仅如此,我还改进了装裱技艺,通过把玻璃作为夹板,两端以高雅灰色调进行设计,使以‘蝉翼绣’为主要绣法的作品魅力得以完整呈现。”

  在体验湘绣创新乐趣的同时,黄笛深切体会到了传承这门传统手艺的困难。“湘绣有72种针法,但实际上很多针法现在已经用不上了;加之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学习湘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我有了湘绣失传的忧虑。”黄笛告诉记者,为了让湘绣生命力得以持续绽放,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2014年,她与湖南师范大学联手建立湘绣针法数据库。通过影视动画形式将湘绣针法刻录,不仅保留了核心技艺,也让许多爱好湘绣的人足不出户便可学习这门手艺。

  “湘绣的传承,不只是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更是对其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的过程。我想,这大概也是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黄笛如是说。

  采访感言

  在黄笛众多的优秀作品中,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她锐意创新的精神,更是她始终如一传承这门传统手艺的初心。黄笛对湘绣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既令人心生敬佩,也让人对湘绣的传承充满希望。实习记者 熊花平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