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扬
发布时间:2020/8/25 15:54:26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访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项目发明人、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谢恬

  “这件专利能够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是对我们原创药物特别是中医药原创药物的鼓励。”同本报记者谈起获奖专利“一种从温郁金中制备抗癌药榄香烯的方法”(专利号:ZL200910162658.1),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谢恬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这种自豪,不仅来自于获得的荣誉,也来自于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研发出新型原创中药的努力付出,更来自于该专利成果转化后形成的药品榄香烯乳注射液和榄香烯口服乳已经大规模生产并惠及众多患者。

  守正创新结硕果

  “中医药虽然很古老,但是理念并不落后,比如看待人的整体观、天人相应、辨证论治,这与现代哲学整体论、辨证论,现代医学因病而异、精准治疗的观念异曲同工。”谢恬介绍,在多年的中医药研发中,团队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在中医药发展中,传承是基础,但也要借用现代的生物制药技术,将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

  此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的专利“一种从温郁金中制备抗癌药榄香烯的方法”正是这种创新理念的产物。

  “这个药的创新思路就是基于对中医药的充分挖掘,寻找2000多年前治愈癌症的有效药物是哪些。”谢恬介绍,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癌症方面有几种思路。一种是以毒攻毒,比如砒霜治疗白血病;一种思路是清热解毒,但他们选择了寻找消癥散结、祛邪扶正的中药,用这个思路去寻找和挖掘中药中的抗癌活性成分。

  浙江道地药材温郁金中含有的活性成分榄香烯成为他们的目标。在过去,科研工作者对榄香烯研究不足,导致对其中有效成分的认识和分离提纯技术都有待提高。谢恬团队发现,温郁金中同时包含β-榄香烯、γ-榄香烯、δ-榄香烯三种形式的榄香烯,其抗癌效果是三中形式榄香烯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比前人从香茅草中制备的β-榄香烯,温郁金抗癌效果更好的原因找到了。

  “没有一种新型提取和形成剂型的方法,就没办法把发现活性物质榄香烯转化成抗癌新药。”谢恬介绍,西医的教育背景让他有了把榄香烯制成现代制剂的想法,他们自主创新建立降膜式填料真空蒸馏精制技术,将提纯的榄香烯制成脂质体纳米制剂。而这其中,也融入了传统中医药“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把传统的饮片配伍发展为‘分子配伍理论’,传统的丸、膏、汤发展成脂质体纳米靶向制剂,就这样把传承和创新发展结合起来。”谢恬介绍,β-榄香烯为君药,具有显著的抑杀肿瘤细胞作用;γ-榄香烯、δ-榄香烯能协同增强β-榄香烯的抗癌作用,在处方中共为臣药;大豆磷脂和胆固醇为佐药,将榄香烯包裹成多相脂质体,形成靶向纳米微球;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为pH调节剂,共为使药。七种成分优化配伍组成“分子复方”,研制出既可消癥散结、抗癌祛邪又可扶正固本、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具有“双向作用”的脂质体靶向抗癌新药。

  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配伍”理论,谢恬团队研发并提交了20余件新药专利申请。

  产学研结合促转化

  “我们的专利转化应用率很高,因为我们研究的技术不是为提交专利申请而研发,也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而是注重专利、文章能尽快的转化运用。”谢恬团队正是这样做的。

  事实上,谢恬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这项研究。“那时候科研经费非常少,难以支撑研究。”一方面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用药需求,另一方面为了研发的资金,谢恬团队与大连德泽药业有限公司一拍即合,由企业出资,高校出“智”,共同研发榄香烯药物,这一合作就是20余年。专利成果由大连德泽药业有限公司独占使用。

  从实验室研发成功到满足大规模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规模生产提取温度、压力等各种各样的参数控制的方式和条件都不一样,所以要经过很长时间摸索、一次一次研究才能取得。”谢恬戏言,他们团队已经形成了“折叠床文化”——团队没有寒暑假,没有休息日,累了就在现场的折叠床上躺一躺,起来接着干。

  虽然过程辛苦,但成功后的喜悦也是任何事都无法替代的。通过不懈努力,谢恬团队设计建成了全世界第一条脂质体靶向抗癌药物生产线并在大连德泽药业有限公司子公司立金港药业有限公司产业化,这一成果比美国早4年,比欧盟早5年。2017年,榄香烯乳状注射液和榄香烯口服乳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在全国5000 多家二级以上医院的100余万名患者中使用。从经济效益角度看,仅2018年一年,榄香烯乳状注射液和榄香烯口服乳年销售额已达10亿余元。

  此后,为巩固产学研结合成果,杭州师范大学不仅在学校内建立了脂质体纳米制剂与递药系统中试平台,还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成立了产学研联盟,与20余家药厂合作研发创新药物。“研发直接针对企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病人的需求,这让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效率更高。”

  “毛主席说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医药发展要中西结合、守正创新。而我们的原创药研发正是遵循这样的精神进行实践的。”谢恬表示,获得创新成果和大规模转化,离不开中医药传统理论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基础,也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助力。“希望我们的专利和成果转化起到创新模式、示范带头的作用,给更多抗癌新药研究者,心血管药物、抗病毒药物研究者启发和鼓励。”谢恬表示,未来他和团队将坚持传承创新,在原创中药研发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本报记者  杨 柳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